马来西亚危废管理概况
根据《2021年环境统计摘要》,马来西亚的危废产生量在2019至2020年间激增79%,达到每年718万公吨。
这一增长趋势预计将持续,主要驱动因素包括对危废追踪及“绿色”处置方式的意识提升,经济活动复苏及制造业的持续扩张
目前,马来西亚的危废产生量已处于高位,且中长期需求仍在增长,因此亟需提升危废处理能力。然而,在全国398家持牌公司中,仅有20家具备处理10种以上危废代码的设施与资质。
现阶段,马来西亚的危废处置仍以临时贮存和填埋为主。
石化产量增长直接导致危废产生量上升
数据来源
Global Monitor《马来西亚石化市场报告》
石化行业概述
全球人口快速增长和新兴市场经济的强劲复苏,正在推动消费水平持续攀升。这种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进一步刺激了全球各行业的快速发展。
在现代制造业的核心领域,无论是塑料制品、清洁用品(如肥皂和洗涤剂)、药品、化肥、涂料,还是箱包、汽车零部件和服装等日常消费品,其生产都离不开石化产品作为基础原料。这些石化产品主要源自石油和天然气,是支撑现代制造业的重要化学原料。
全球对石化产品的旺盛需求,直接推动了马来西亚石化市场的快速扩张,使其规模已经超越印尼、泰国等传统石化强国。目前,马来西亚石化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是通过建设综合石化园区(IPCs)来实现全产业链整合生产,这一发展战略在马来西亚东部地区体现得尤为突出。
2021年,马来西亚石化产品年产量达到约2,010万吨。根据市场预测,从2025年开始,马来西亚石化产品年产量将大幅提升至约7,910万吨。
在马来半岛东部地区,基于当前的生产规模,石化产业每年产生约53万吨危废。
然而,该地区目前仅有2座危废处理设施在运营,合计年处理能力约为6万吨,远不能满足53万吨的年危废产生量。这种处理能力的严重不足,导致东海岸工业区产生的危废长期得不到有效管理。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缺口尚未考虑2025年后随着石化产量增长而新增的危废量。
由于本地处理设施严重不足,东部地区产生的危废不得不通过公路运输转运至中部和南部地区进行处理,且资源回收利用率极低。这种处理模式不仅显著增加了石化生产商的运营成本,更重要的是,危废的长途运输和处置过程伴随着极高的环境风险。
这种长期存在的危废管理困境,亟需通过在东部沿海地区扩建危废处理设施来解决。新建设施需要采用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同时满足危废处置和资源回收的需求。放眼整个马来西亚,危废管理能力的不足实际上孕育着重要商机,可以通过创新商业模式来实现生态环境、人类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平衡发展。